起運港:
目的港: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三蘇是指哪三個人

?NEWS ????|???? ?2024-09-10 13:03

三蘇指的分別是哪三個人?

三蘇指我國北宋時期文學家蘇氏父子三人,分別是蘇洵蘇明允,號老泉,蘇軾蘇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蘇子由,號潁濱遺老。蘇軾、蘇轍是蘇洵的兒子。他們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三蘇是指哪三蘇?

三蘇,是指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合稱。

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眾人稱為蘇東坡)、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祠位于眉山市東坡區(qū),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史稱“三蘇”)的故居。

三蘇是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其中以蘇軾成就最高。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指宋代文學家蘇洵(老蘇)與其子蘇軾(大蘇)、蘇轍(小蘇)。蘇軾成就最大。

讀音

[sānsū]

例句

三蘇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曹.三蘇分別是誰?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三蘇: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

三曹:指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三人。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后人合稱之為“三曹”。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眾人稱為蘇東坡)、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欣賞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為東漢末年三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有《觀滄海》《龜雖壽》《七步詩》等著作。

蘇洵蘇軾蘇轍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尤其是蘇軾,是北宋著名大文豪,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

三蘇”是指宋朝時的三位文學家蘇洵及其兒子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一齊列進唐宋八大家之林?!叭堋笔侵钢袊鴼v史上三國時期的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他們由于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于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因此后人將他們合稱為“三曹”,又有與同時代的“建安七子”合稱“建安三曹”或“三曹七子”。曹氏父子的作品,明朝張溥輯錄有《三曹集》。

“三蘇”是指哪三位人物?他們的資料分別是什么?

1、三蘇指①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②蘇洵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眾人稱為蘇東坡)③蘇洵的兒子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2、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進“唐宋八大家”。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鐵路運輸 上??者\,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資料:“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欣賞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參考資料:三蘇_百度百科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欣賞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來俱被列進“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蘇生平記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蘇洵生。

歐陽修《蘇明允墓志銘》有“君以疾卒,實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語,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當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蘇洵二歲。

妻程氏生。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終于鄉(xiāng)里……年四十八”。本此,當生于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蘇洵三歲。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蘇洵四歲。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蘇洵五歲。

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生,蘇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后余五年”語。

石昌言舉進士,蘇洵戲于父側,昌言以棗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蘇洵六歲。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蘇洵七歲。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蘇洵八歲。

天禧元年丁巳(1017):蘇洵九歲。

天禧2年戊午(1018):蘇洵十歲。

天禧3年己未(1019):蘇洵十一歲。

天禧4年庚申(1020):蘇洵十二歲。

天禧5年辛酉(1021):蘇洵十三歲。

眉州有所謂茅將軍神顯圣,洵父蘇序毀其神像,拆其廟宇。

乾興元年壬戌(1022):蘇洵十四歲。

天圣元年癸亥(1023):蘇洵十五歲。

蘇洵之仲兄蘇渙“始就鄉(xiāng)試”。

天圣2年甲子(1024):蘇洵十六歲。

蘇渙與蘇洵之妻兄程?同科進士及第,父蘇序至劍門迎蘇渙,再毀茅將軍廟。

天圣3年乙丑(1025):蘇洵十七歲。

天圣4年丙寅(1026):蘇洵十八歲。

天圣5年丁卯(1027):蘇洵十九歲。

娶程氏,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有“生十八年回蘇氏”語。

天圣6年戊辰(1028):蘇洵二十歲。

長女夭折。蘇洵《極樂院六菩薩記》:“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歲前四五年,可見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圣7年己巳(1029):蘇洵二十一歲。

天圣8年庚午(1030):蘇洵二十二歲。

蘇洵游成都玉局觀,得張仙畫像,祈嗣。

天圣9年辛未(1031):蘇洵二十三歲。

明道元年壬申(1032):蘇洵二十四歲。

蘇洵之母史氏卒,事見前天圣6年譜。蘇渙往官,回家居丁憂。

明道2年癸酉(1033):蘇洵二十五歲。

蘇洵始知讀書,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p>

景皊元年甲戌(1034):蘇洵二十六歲。

蘇洵宗子景先生于此年或其前后。

景皊2年乙亥(1035):蘇洵二十七歲。

蘇洵始大發(fā)憤,刻苦讀書。歐陽修《蘇明允墓志銘》:“年二十七始大發(fā)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p>

蘇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詩并序》有“壬辰之歲(1052)而喪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語,自壬辰上推十八年,當生于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蘇洵二十八歲,蘇軾生。

蘇軾生于12月19日,蘇軾《送沈逵》有“嗟我與君同丙子”語,《李委吹笛》有“十仲春十九日東坡生日”語。

景皊4年丁丑(1037):蘇洵二十九歲,蘇軾二歲。

長兄蘇澹卒。蘇洵舉進士再不中。

寶元元年戊寅(1038):蘇洵三十歲,蘇軾三歲。

蘇洵宗子景先卒,蘇轍《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詩有“兄弟本三人,懷抱喪其一”語。

寶元2年己卯(1039):蘇洵三十一歲,蘇軾四歲,蘇轍生。

蘇轍生于2月20日,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仲春丁亥蘇轍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蘇洵三十二歲,蘇軾五歲,蘇轍二歲。

慶歷元年辛巳(1041):蘇洵三十三歲,蘇軾六歲,蘇轍三歲。

蘇洵幼姊卒。

慶歷2年壬午(1042):蘇洵三十四歲,蘇軾七歲,蘇轍四歲。

蘇軾開始讀書,其《上梅直講書》有“軾七八歲始知讀書”語。

慶歷3年癸未(1043):蘇洵三十五歲,蘇軾八歲,蘇轍五歲。

蘇軾進小學,其《記陳太初》有“吾八歲收小學,以羽士張易簡為師”語。

慶歷4年甲申(1044):蘇洵三十六歲,蘇軾九歲,蘇轍六歲。

蘇洵與郫縣處士張俞交游。蘇轍亦進天慶觀小學讀書。

慶歷5年乙酉(1045):蘇洵三十七歲,蘇軾十歲,蘇轍七歲。

蘇洵教蘇軾作文,王宗稷《蘇文忠公年譜》有“東坡十來歲,老蘇令作《夏侯太初論》”語。

蘇洵舉制策,東游京師,見石昌言于長安,與魯人顏醇之、僧保聰等游。蘇洵游學在外,母程夫人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洵次女卒。

慶歷6年丙戌(1046):蘇洵三十八歲,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舉茂材異等,不中。

慶歷7年丁亥(1047):蘇洵三十九歲,蘇軾十二歲,蘇轍九歲。

蘇洵下第,南游廬山、虔州。父蘇序卒于家,洵匆匆返蜀。悉焚舊稿,盡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學術。精心培養(yǎng)二子,作《名二子說》。命蘇軾擬作《謝宣詔赴學士院表》。

蘇渙亦赴喪返蜀,蘇軾兄弟始識伯父,渙教育他們要“師其寡過”。

慶歷8年戊子(1048):蘇洵四十歲,蘇軾十三歲,蘇轍十歲。

蘇洵杜門家居,其《憶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頓俄十年”語;以己學行授二子,以明其學。

蘇軾兄弟就學于城西劉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蘇洵四十一歲,蘇軾十四歲,蘇轍十一歲。

蘇洵杜門家居,蘇軾《答任師中、家漢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門皇皊初”語。

蘇軾兄弟等在學舍作《雨中聯句》詩。

皇皊2年庚寅(1050):蘇洵四十二歲,蘇軾十五歲,蘇轍十二歲。

蘇洵拜見知益州田況。蘇洵幼女八娘十六歲,適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蘇洵四十三歲,蘇軾十六歲,蘇轍十三歲。

蘇洵兄弟居父喪期滿,蘇渙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蘇洵四十四歲,蘇軾十七歲,蘇轍十四歲。

蘇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蘇程兩家遂盡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蘇洵四十五歲,蘇軾十八歲,蘇轍十五歲。

至和元年甲午(1054):蘇洵四十六歲,蘇軾十九歲,蘇轍十六歲。

蘇軾娶青神貢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張方平鎮(zhèn)蜀,訪知蘇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蘇洵四十七歲,蘇軾二十歲,蘇轍十七歲。

蘇洵作《上張益州書》,并謁張方平于成都,又至雅州,訪知雅州雷簡夫。張方平薦蘇洵任成都學官,朝廷未作答復;雷簡夫致書張方平,稱蘇洵“豈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勸張再薦蘇洵(邵博《聞見后錄》卷15)。蘇洵送吳照鄰赴闕,吳攜蘇洵文致歐陽修。

蘇軾亦以所作文謁張方平,其《樂全先生文集敘》云:“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蘇軾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硯以贈蘇轍,蘇轍作《缸硯賦》。

蘇轍娶妻史氏,其《寄內》詩有“與君少年初相識,君年十五我十七”語。

嘉皊元年丙申(1056):蘇洵四十八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

蘇洵作《張益州畫像記》、《上張侍郎第一書》,書中表示將送二子進京應試。

3月,三蘇父子至成都,拜別張方平,蘇轍始見張;張盛贊蘇軾兄弟,謂“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無名氏《瑞桂堂暇錄》)。蘇洵父子攜張方平致歐陽修,雷簡夫致歐陽修、韓琦推薦蘇洵的信離成都,經閬中,出褒斜谷,過長安、澠池,于5月抵京師開封。8月舉進士于京師,蘇軾兄弟皆進選。

蘇洵上書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歐陽修激賞蘇洵之文,“目為孫卿子(荀子)”,并薦蘇洵于朝。蘇洵遂成為歐、韓之座上客。時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為歐陽修門人,但因見解分歧,蘇洵拒盡同王交游,王亦屢詆洵于眾。

蘇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蘇軾書之。

冬,張方平返京,蘇洵作《上張侍郎第二書》。時蘇洵雖名動京師,但求官未遂,盼張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蘇洵四十九歲,蘇軾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

歐陽修知貢舉,疾時文之弊,凡怪奇艱澀之文皆黜,而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

蘇軾上書謝歐陽修、梅摯、范鎮(zhèn)、韓絳、梅堯臣等。蘇轍上書韓琦,提出文氣說,夸大閱歷對養(yǎng)氣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于家,三蘇父子匆匆返蜀,蘇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銘》、《老翁井》詩。

蘇洵老友史彥輔往世,洵為之立后,治喪,作《祭史彥輔文》和《與吳殿院書》,求吳照鄰照護史沆遺孤。

蜀州新建盡勝亭,蘇轍作《盡勝亭》詩。

嘉皊3年戊戌(1058):蘇洵五十歲,蘇軾二十三歲,蘇轍二十歲。

蘇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詩和《木假山記》,有郁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簡夫書,聞將召試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蘇洵上書仁宗,又致書雷簡夫、梅圣俞,拒不赴試,謂“惟其平生不能區(qū)區(qū)附和有司之標準,是以至此窮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山林之士所輕笑哉!”(《答梅圣俞書》)

王素知成都,蘇軾往見,并作《上知府王龍圖書》,論治蜀難易。

蘇轍謁見益州路轉運使趙?。

嘉皊4年己亥(1059):蘇洵五十一歲,蘇軾二十四歲,蘇轍二十一歲。

6月召蘇洵赴試之命再下,梅圣俞作《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勸洵進京。蘇洵作《上歐陽內翰第四書》,表示將攜二子進京;又作《自尤》詩,哀其幼女之死;作《極樂院六菩薩閣記》,紀念已死之親人。10月三蘇父子及其家屬沿岷江、長江而下,一路游山玩水,吟詩作賦,于12月8日抵達江陵,并在江陵度歲。

匯途中所作詩為《南行前集》,蘇軾作《南行前集敘》。

嘉皊5年庚子(1060):蘇洵五十二歲,蘇軾二十五歲,蘇轍二十二歲。

正月5日三蘇父子離江陵,陸行北上,2月5日抵京,匯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后集》,蘇轍為作《南行后集引》。

3月蘇軾兄弟以選人至流內銓,蘇軾授河南福昌縣主簿,蘇轍授河南澠池縣主簿。因舉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貧,投杞辟糠?”(蘇轍《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蘇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縣。

6月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歐陽修、趙?之薦,以蘇洵任秘書省試校書郎,洵有《謝相府啟》和《謝趙司諫啟》。

嘉皊6年辛丑(1061):蘇洵五十三歲,蘇軾二十六歲,蘇轍二十三歲。

正月蘇軾兄弟因舉制策,移居懷遠驛,見蘇軾《感舊詩并敘》。

蘇洵上書韓琦,對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滿。7月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歐陽修《蘇明允墓志銘》)

8月仁宗御崇政殿試所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問。蘇軾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進策》、《進論》和《御試制科策》中,系統(tǒng)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張。蘇軾進第三等(一二等為虛設,實為一等),蘇轍因極論朝政之失,宮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蘇轍《遺老齋記》)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進第后,蘇軾除大理評事、鳳翔簽判。蘇軾兄弟即將離別,有感于韋應物“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詩而相約早退。

11月蘇軾赴鳳翔簽判任,蘇轍送至鄭州西門外,“話別鄭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從此,兄弟二人離別之日多,相聚之日少,開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蘇洵五十四歲,蘇軾二十七歲,蘇轍二十四歲。

蘇洵在京修纂禮書,蘇軾簽判鳳翔,蘇轍在京侍父。

2月蘇軾往屬縣減決囚犯,作《奉詔減決囚禁記所經歷》詩,蘇轍次韻。4月,楊畋卒,蘇轍作《楊樂道龍圖哀詞》。8月,伯父蘇渙卒。蘇轍除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知制誥王安石以蘇轍“右宰相專攻人主”,不肯草制,轍遂求留京侍父,從之。10月,蘇軾有《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詩。歲暮,蘇軾作《矷歲》、《別歲》、《守歲》詩,蘇轍作《次韻子瞻記歲暮鄉(xiāng)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蘇洵五十五歲,蘇軾二十八歲,蘇轍二十五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3月仁宗往世,英宗繼位。韓琦為山陵使,厚葬仁宗。蘇洵作《上韓昭文論山陵書》,力主薄葬。是歲,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蘇洵獨不往,作《辨奸論》。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蘇洵五十六歲,蘇軾二十九歲,蘇轍二十六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12月罷鳳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蘇洵五十七歲,蘇軾三十歲,蘇轍二十七歲。

正月蘇軾還京,差判登聞鼓院,2月直史館。蘇軾兄弟匯集數年詩作為《岐梁唱和詩集》。(蘇轍《次韻姚孝孫見還岐梁唱和詩集》)3月蘇轍始仕,出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蘇轍《潁濱遺老傳》)5月蘇軾之妻王弗卒于京師,年二十七。(見蘇軾《亡妻王氏墓志銘》)9月四日蘇洵等編成《太常因革禮》100卷。9月蘇洵參加韓琦家宴,韓作《乙巳重陽》詩,蘇洵作《九日和韓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蘇洵五十八歲,蘇軾三十一歲,蘇轍二十八歲。

蘇軾續(xù)娶王閏之,蘇軾《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義君(前妻王弗),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蓖醺プ溆?年5月,蘇洵卒于3年4月,王弗“沒不待年”而蘇軾續(xù)娶王閏之,可知當娶于2年底或3年初。

春,蘇洵病。歐陽修多次致書問病情。(歐陽修《與蘇編禮啟》)4月25日蘇洵卒于京師,朝野之士為作哀詞銘誄者百三十有三人。(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蘇軾兄弟護喪出都,自汴進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蘇軾三十二歲,蘇轍二十九歲。

正月英宗崩,神宗繼位。軾兄弟在蜀居父喪。8月葬蘇洵于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蘇軾三十三歲,蘇轍三十歲。

4月王安石越次進對,并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以為“大有為之時,正在本日。”(《續(xù)資治通炮》卷66)冬,蘇軾兄弟居父喪期滿,挈家還京,在長安度歲。

熙寧2年己酉(1069)。蘇軾三十四歲,蘇轍三十一歲。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參知政事。創(chuàng)制置三司條例司,開始變法(《續(xù)資治通炮》卷66)。蘇軾兄弟于2月到京后,因王安石不滿蘇軾議論異己,仍以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以蘇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王安石欲變科舉,神宗召兩制三館議。蘇軾上《議學校貢舉狀》,安石不悅,命軾攝開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蘇轍在條例司亦與王安石意見分歧,8月上《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條例司乞外任狀》,全面批評新法,且請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陳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寧3年庚戌(1070):蘇軾三十五歲,蘇轍三十二歲。

正月張方平出知陳州,奏改辟蘇轍為陳州教授,轍有《初到陳州》詩。上元節(jié)有旨市浙燈。蘇軾上《諫買浙燈狀》,詔罷之。軾驚喜過看,又作《上天子書》、《再上天子書》,全面批評新法。殿前策進士,士子附和王安石,爭言舊法不是,軾作《擬進士對試策》一道諷神宗。王安石黨大怒,御史知雜事謝景溫誣奏蘇軾居喪,往復賈販。詔湖北運司查核。窮治無所得,軾無一言自辯,乞外任避之。(《續(xù)資治通炮長編》卷214)

熙寧4年辛亥(1071):蘇軾三十六歲,蘇轍三十三歲。

蘇轍任陳州學官。蘇軾以太常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陳,謁張方平,看看蘇轍,留七十余日。(蘇軾《記鐵墓厄臺》)9月蘇軾兄弟同赴潁州,謁歐陽修,并別于潁。蘇軾沿途游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靈隱、上天竺,訪僧惠勤、惠思、辯才。除夜,軾作《都廳題壁》詩。

熙寧5年壬子(1072):蘇軾三十七歲,蘇轍三十四歲。

蘇軾通判杭州。8月鄉(xiāng)試,蘇軾監(jiān)試。赴湯村,開運鹽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吳中田婦嘆》等譏刺新政之詩。

蘇轍任陳州學官,8月赴洛陽考試舉人,繼游嵩山,沿途有詩。

熙寧6年癸丑(1073):蘇軾三十八歲,蘇轍三十五歲。

蘇軾通判杭州,協助知州陳述古修復錢塘六井成,作《錢塘六井記》。冬,赴常、潤等地賑饑。

蘇轍任陳州學官,夏改齊州掌書記,有《自陳適齊戲題》詩。9月李師中知齊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轉運使題名記》。

熙寧7年甲寅(1074):蘇軾三十九歲,蘇轍三十六歲。

4月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

蘇軾通判杭州,納妾朝云。5月被命知密州,9月離杭,11月到任,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師中知瀛州,有《送李誠之知瀛州》詩。3月李肅之知齊州,有《齊州代李肅之諫議謝表》。與李遵度游,為作《洛陽李氏園亭記》。

熙寧8年乙卯(1075):蘇軾四十歲,蘇轍三十七歲。

2月,王安石復相。

蘇軾知密州,有《上韓丞相論多難傷手實書》、《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作《江城子·記夢》,悼念已往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詩游記。李肅之建閔子廟,蘇轍為作《齊州閔子祠堂記》。知歷城施辯建濼源石橋,蘇轍為作《齊州濼源石橋記》。蘇軾在密州建超然臺,蘇轍為作《超然臺賦》。

熙寧9年丙辰(1076):蘇軾四十一歲,蘇轍三十八歲。

10月王安石再次罷相,從此閑居金陵。

蘇軾知密州。建蓋公堂并作《蓋公堂記》,??礋o為而治。又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念蘇轍。12月移知河中府,離密州。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公擇代李肅之知齊州。10月蘇轍罷齊州任還京,暫寓范鎮(zhèn)東齋,作《自齊州回論時勢書》,批評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往之,又循其舊術而不改”。

熙寧10年丁巳(1077):蘇軾四十二歲,蘇轍三十九歲。

蘇轍改官著作佐郎,張方平辟為南京簽書判官。2月蘇轍自京往迎蘇軾,相會于澶、濮之間。抵陳橋驛,告下,蘇軾改知徐州,不得進國門,遂居郊外范鎮(zhèn)東園。為宗子蘇邁娶石昌言之孫女,蘇軾《與黎希聲書》云:“向自密將赴河中府,至陳橋驛,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兒子娶婦,留城東景仁園中?!蓖跷暮啤短K詩總案》卷15載:“邁時年十九,其婿于誰氏,不可考也?!?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蘇符行狀》,其“婿于誰氏”已可確考?!短K符行狀》云:“先公姓蘇氏,字仲虎,諱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諱洵,王父諱軾,父諱邁,母石氏,故中書舍人昌言之孫。”

4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留百余日。中秋夜,蘇軾兄弟作《水調歌頭》話別。8月十六日蘇轍離徐,赴南京簽判任,不久,張方平告老,龔鼎臣知南京。

黃河決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蘇軾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豐元年戊午(1078):蘇軾四十三歲,蘇轍四十歲。

蘇軾知徐州。為防水之再至,蘇軾組織徐州軍民修筑外城,并建黃樓。重陽日在黃樓舉行盛大的落成儀式,坐客三十余人,多著名之士。

蘇轍任南京簽判。5月龔鼎臣移知青州,陳汝羲知南京。9月蘇轍原擬參加黃樓落成,并作《黃樓賦》,因事未成行。蘇轍之女適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與可知湖州》詩。

元豐2年己未(1079):蘇軾四十四歲,蘇轍四十一歲。

蘇軾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于陳州。3月以蘇軾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看蘇轍,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謗訕新政的罪名被捕進京,12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

蘇轍任南京簽判。4月有《代張方平乞致仕表》,7月張以太子少師致仕,有《代張方平謝致仕表》。蘇轍作《為兄軾下獄上書》,乞納在身官為贖兄罪,坐貶監(jiān)筠州鹽酒稅。

元豐3年庚申(1080):蘇軾四十五歲,蘇轍四十二歲。

正月蘇軾離京過陳州,蘇轍自南京來陳,3日而別,2月1日蘇軾到達黃州貶所,初居定惠院,后徙城南臨皋亭,時游武昌冷溪、西山。黃州守徐君猷待軾甚厚。

蘇轍離南京,赴貶所,張方平凄然不樂,口占一盡為別,已而泣下。5月底蘇轍先送蘇軾家室至黃州,為留旬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貶所。時毛維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豐4年辛酉(1081):蘇軾四十六歲,蘇轍四十三歲。

蘇軾貶官黃州。故人馬正卿為蘇軾請得城東營房廢地數十畝,蘇軾躬耕其中,并自號東坡居士。伯父蘇渙之孫,東坡之侄蘇安節(jié)赴舉報罷,赴黃見軾,軾有《侄安節(jié)遠來夜坐》等詩。

蘇轍貶官筠州。女婿王適赴舉,蘇轍有《送王適徐州赴舉》詩。

8月被差進筠州試院評定考卷,有《戲呈試官》等詩。是歲作《廬山棲賢堂記》、《筠州圣壽院法堂記》、《筠州圣祖殿記》、《黃州師中庵記》等文。

元豐5年壬戌(1082):蘇軾四十七歲,蘇轍四十四歲。

蘇軾貶官黃州,在東坡筑雪堂,自書東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至蘄水,作《浣溪沙》(“山下蘭芽短侵溪”)。7月和10月兩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轍貶官筠州,3月作《上高縣學記》。毛維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還鄉(xiāng)》詩。蘇軾建武昌九曲亭,蘇轍為作記。婿王適應舉落第,至黃州看看蘇軾后回筠州。

元豐6年癸亥(1083):蘇軾四十八歲,蘇轍四十五歲。

蘇軾貶官黃州。巢谷因韓存寶案,遁跡江淮,來黃州,蘇軾以子蘇迨、蘇過從之學。朝云生子蘇?,作《洗兒》詩。滕達道自安州赴闕,作《與滕達道書》,勸滕以言為戒。

蘇轍貶官筠州。國子監(jiān)司業(yè)朱服言,權筠州州學教授蘇轍所撰州學試題乖戾經旨,候有新官令罷。蘇轍乞本路別差官管勾,從之。

三蘇指蘇軾、蘇洵、蘇轍。

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隱士。年五十八歲。年二十七,始發(fā)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寫文章,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衡論》《權書》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于朝,除秘書省校書郎。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憤”的“蘇老泉”。蘇洵發(fā)憤雖晚,但用功甚勤。在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的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謚號“文忠”,四川眉隱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字畫家、散文家、詞人、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韓愈并稱“韓潮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全才”。蘇軾與其父蘇洵(1009~1066)、其弟蘇轍(1039~1112)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

蘇轍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兆诹?,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鐵路運輸 上??者\,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叭K”并稱始見于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p>

“三蘇”在文學上的造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按筇K”蘇軾的文學成就最高,最為后代所熟知;“小蘇”蘇轍官做得最大,成就斐然;而他們的父親“老蘇”創(chuàng)作的《六國論》等名篇,傳之后代,謂之經典。就詩詞方面的造詣來說,顯然是蘇軾成就最高,不管是在三蘇里面最高,也是歷史上在詩詞方面成就最高的幾個人之一,在填詞方面,恐怕無出其右者。詩稱“蘇詩”,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詞稱“蘇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他創(chuàng)造了新一代文賦,開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創(chuàng)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其繪畫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在農業(yè)、水利、醫(yī)藥、軍事、音樂、烹飪、養(yǎng)生等領域亦著述甚豐,創(chuàng)造極廣。蘇軾的影響早已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中國文人的杰出代表。蘇洵,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青少年時喜好游歷名山大川,二十七歲始發(fā)憤讀書,精研“六經”百家之書,稽考古今成敗之理。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張方平、雅州太守雷簡夫舉薦,攜二子蘇軾、蘇轍進京,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并上《權書》《衡論》《機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轟動京師,天下學者競相仿效。后經舉薦,破格錄用為秘書省試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蘇轍,蘇洵次子,在父兄的熏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十九歲時與兄蘇軾同榜進士及第。先后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陳州學官、齊州掌書記、南京簽判。后因故貶筠州鹽酒稅。 宋哲宗元祐元年,蘇轍以績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遷,擢升為門下侍郎,一展抱負。后再次貶謫筠州,遠謫嶺南。遇赦北回后,從此寓居潁昌(今河南許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

“三蘇”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合稱。蘇洵:號老泉,字明允,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擴展資料:“三蘇”并稱始見于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碧K洵的文章說古論今,縱橫評說,長于分析,很有氣勢,代表作《六國論》。蘇軾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又擅長繪畫和書法。他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國際空運
國際海運
國際快遞
跨境鐵路
多式聯運
起始地 目的地 45+ 100 300 詳情
深圳 迪拜 30 25 20 詳情
廣州 南非 26 22 16 詳情
上海 巴西 37 28 23 詳情
寧波 歐洲 37 27 23 詳情
香港 南亞 30 27 25 詳情

在線咨詢-給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