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imple Flying報道,在過去幾年里倒閉的航空公司當中,大部分屬于低成本航空公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似乎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盈利。新來者受到嚴重擠壓,難以取得成功。因此,我們要問,歐洲低成本市場是否已達到頂峰?
大部分低成本航司的生存依靠是,將客戶需要并想要的一些東西拿走,然后再高價賣回給他們。
MIDAS Aviation的John Grant問了一個問題:“我們是否過度創(chuàng)造并過度刺激了其實并不存在的市場?現在我們有了NDC和輔助收入,我們是否實際上是在提供免費運輸,然后出售輔助產品?”
這是一個合理問題,次級銷售是許多低成本航司的命脈,他們對除座位外的其它一切服務收費,以抵消低廉的機票費。實際上,瑞安航空老板Michael O’Leary曾稱,他預計今后航司將免費提供座位,通過輔助銷售、與機場共享利潤的方式來賺錢。
那么,如果輔助銷售是低成本航司的生命線,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航司倒閉呢?
低成本模式已達到頂峰
ATR公司商務總監(jiān)Mark Dunnachie表示:“在許多方面,低成本模式已經達到頂峰了。關于低成本航司,有一些有趣的統計數字。它們每宣布開通一條航線,就會關閉兩條航線。”
Anna.aero數據顯示,2018年,雖然瑞安航空仍然是開通航線數量最多的航空公司,但它的新開航線與2017年相比減少了60條。
雖然低成本航司會大張旗鼓地宣傳新開航線,但對于停飛的航線,它們往往很少給予說明。
低成本市場是否“已達到頂峰”?
過去幾年里,我們看到歐洲航司一家接一家地倒閉,其中大部分為低成本航司。柏林航空、君主航空、Primera、Flybmi… 等等。
問題在于,歐洲低成本航司利潤率很低。小型航司除了價格,沒有可以與瑞安航空等低成本巨頭相競爭的。由于沒有大型航司的規(guī)模經濟優(yōu)勢,一旦市場形勢惡化,它們沒有多少騰挪空間。
2018年出現了一些重大變化,員工工資上漲、全球燃油價格上漲了20%。隨著運營成本上升、機票價格下降,許多航空公司失去了生存條件。瑞安、易捷航空等大型航司可以克服困難,不過,即便它們的利潤也下降了。而小型航司除了關門,別無選擇。
無論低成本市場是否已達到頂峰,對于歐洲市場整體來說,低成本競爭一般被視為是好事。塞爾維亞航空網絡規(guī)劃負責人Salt認為:“這就是現實。它逼著我們變好。如果市場是封閉的,航司就不會創(chuàng)新和改進。市場競爭很好,對于單個運營商來說或許競爭很可怕,但對于市場整體來說,是好事。”
無論是否喜歡,低成本航司仍會繼續(xù)存在。但是,隨著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少數幾個老牌航司占據,市場是否還有容納更多玩家的空間尚有待觀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