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餐飲和生鮮線上化都得益于供應鏈的崛起。”生鮮食品供應鏈行業(yè)的九曳供應鏈創(chuàng)始人兼CEO張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張冰看來,生鮮食品的供應鏈網絡背后是物流、冷鏈等基礎設施的支撐。“實現生鮮食品線上消費趨勢需解決兩個難題:一是覆蓋核心城市和鄉(xiāng)鎮(zhèn)的消費者,使其能夠買到各大品牌的生鮮食品;二是生鮮食品通過供應鏈及冷鏈物流網絡能賣到全國。這都需要一張遍布全國的冷鏈物流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新基建引發(fā)了市場關注。廣發(fā)證券發(fā)布的研報認為,新基建包括狹義新基建(“重創(chuàng)新”),廣義新基建(“補短板”)。其中,“廣義新基建”包括了“狹義新基建”以及存量規(guī)模相對大部分傳統(tǒng)基建行業(yè)較小、未來增量空間較大的領域,通常為某傳統(tǒng)基建領域的新興細分子行業(yè),其中包括交通運輸的軌道交通、冷鏈物流等。
冷鏈物流亟待補短板
隨著生鮮市場、醫(yī)藥電商等電子商務的崛起,冷鏈物流已成為當下重要的基礎設施。據了解,冷鏈物流一般包括預冷、包裝、倉儲、運輸、配送等環(huán)節(jié),主要的基礎設施有冷庫、冷藏車、保溫盒、超市的冷藏陳列柜等,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冷鏈設施的缺失都會讓產品品質打折扣。
在張冰看來,冷鏈行業(yè)亟待補短板。傳統(tǒng)冷鏈已經滿足不了如今市場的需求,困局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無法提供覆蓋全國的冷鏈服務;無法提供“B2B+B2C”的綜合服務;無法提供全鏈路的IT系統(tǒng)服務;無法提供綜合的冷鏈解決方案。
以果蔬為例,冷鏈過程斷鏈比例高達67%,損耗量高達15%(美國的損耗量約為5%),損耗價值超過500億元,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此外,初級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配套服務相對欠發(fā)達,冷鏈需求缺口最大。
據相關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生鮮食品線上化消費趨勢與線下物流配送由于信息不對稱出現矛盾點,宿州物流 ,“有貨無車”、“有車無貨”等問題頻現。
“當不能夠通過完整的冷鏈實現原產地到終端的交付,中間的交付過程就會發(fā)生斷鏈,很多產品并不是我們在電商上面看到的那么新鮮。”張冰解釋道,在存儲過程中,我國冷鏈行業(yè)也沒有特別良好的IT系統(tǒng)去支撐管理,以至于在整個冷鏈運輸過程中,經常會有中間斷鏈的情況;同時,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 ,運輸過程中是否脫冷,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今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4700億元
冷鏈物流建設一直是政策支持的重點。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其中提出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tǒng)籌規(guī)劃、分級布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4700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政策的支持,引得各路資本前來掘金。近年來,阿里、騰訊、京東等電商平臺紛紛進入,不斷加碼冷鏈物流和生鮮供應鏈投資。此外,在此次疫情期間,冷鏈物流也引發(fā)了投資者的關注。
澳柯瑪在回復投資者詢問時稱,近年來公司積極實施“互聯網+全冷鏈”發(fā)展戰(zhàn)略,不斷拓展制冷產業(yè)領域,已形成涵蓋通用(家用)制冷、商用冷鏈、生物冷鏈、超低溫設備和裝備、冷鏈物流設備在內的全冷鏈產業(yè)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上市公司還聯手國際巨頭加碼冷鏈物流。
松芝股份近日在回復投資者詢問時介紹,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出和落實,冷鏈物流行業(yè)處于快速發(fā)展階段,公司于2018年收購的芬蘭Lumikko公司是一家歷史超過40年的企業(yè),一直專注于研發(fā)、生產、銷售大型冷凍冷藏機組產品。在完成收購后,公司已具備完整的冷凍冷藏機組產品線。目前,公司的工作重點是引進Lumikko公司的技術和產品,實現國產化,開拓中國市場。
南山控股介紹稱,2019年12月份,公司旗下寶灣物流與歐洲最大的冷鏈物流集團N&K Spedition簽訂合作協(xié)議,聯手進軍中國高品質冷鏈服務市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