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森分析師 Trevor Crowe表示,國際物流,造船高潮在2010年至2011年達到頂峰后,船舶交付量開始逐步放緩,7年多的時間里,全球船舶總數(shù)才突破100,000艘。
此外,亞洲船東控制全球46%運力,歐洲船東控制30%。
船舶大小和船齡來看,100,001艘船舶的均勻噸位為21,355載重噸,均勻船齡21.7年。在全球21.3億載重噸的總運力中,船舶大小超過10,000載重噸的油輪、集裝箱船和散貨船的比重達到29%。
根據(jù) Alphaliner 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2月18日,全球在運營集裝箱船數(shù)目共計6213艘,總運力為2434.6萬TEU,折合約2.93億載重噸。其中,前4大班輪公司總運力占全球市場的57.6%。
克拉克森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盡管近年來船舶交付量放緩,但全球船隊運力首次突破100,000艘,達到100001艘。
未來幾年第一名會是誰呢?
在上榜的中國大陸班輪公司中,中遠海運集運排名第3位,中谷新良海運排名第13位,安通控股排名第16位,海豐國際排名第18位,中外運集運排名第26位,寧波遠洋排名第37位,上海錦江航運排名第41位,大連信風(fēng)海運排名第43位,太倉港集裝箱海運排名第63位,天津達通航運排名第75位,融商物流排名第84位,海安新港排名第92位,大連集發(fā)環(huán)渤海集運排名第95位。
Alphaliner 指出,運力排名第5名第10名依次為:赫伯羅特、海洋網(wǎng)聯(lián)船務(wù)(ONE)、長榮海運、現(xiàn)代商船、陽明海運和以星航運。其中前7名運力都超過100萬TEU。
據(jù)克拉克森計算,全球船隊運力的總價值達到9,760億美元,其中四分之一的船舶為“現(xiàn)代生態(tài)型”船舶,而有20%的船舶配備了脫硫塔裝置。
排名第11至20名依次為:萬海航運、太平船務(wù)、中谷海運、高麗海運(KMTC)、伊朗國航(IRISL)、安通控股、X-Press Feeders Group、海豐國際、UniFeeder 和長錦商船。
從造船國來看,現(xiàn)有運力中,日本占據(jù)最大比重,占總運力(DWT計)的22%;緊隨其后的是中國,占比19%;韓國位列第三,占比8%。
全球班輪公司運力排名前四依然是馬士基航運(411.8萬TEU,占比16.9%)、地中海航運(386.9萬TEU,占比15.9%)、中遠海運團體(303.5萬TEU,國際貨運 空運價格,占比12.5%)、達飛輪船團體(299.9萬TEU,占比12.3%)。
實際上,2006年,全球船舶數(shù)目剛剛突破70,000艘大關(guān),但四年不到的時間,這一數(shù)字突破80,000艘。又過了4年,也就是2014年左右,全球船舶總數(shù)來到90,000艘的區(qū)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biāo)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千航國際 |
國際空運 |
國際海運 |
國際快遞 |
跨境鐵路 |
多式聯(lián)運 |